沖煮咖啡時,許多人常提出疑問:「深焙咖啡是否應使用較低的水溫?」「為何淺焙咖啡則需要高溫沖煮?」
這類看法雖然普遍流行,但實際上往往帶有過度簡化的成分,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。
「水溫 × 焙度 × 風味」之間的真實互動關係,只是個人口味調整沖煮方式,而非盲目套用固定公式。
傳統說法:淺焙需高溫、深焙需低溫?
一般網路教學多認為:
-
淺焙咖啡因密度較高、萃取難度較大,建議使用高水溫(92–96°C)⚠️愈高水溫技巧需求會愈高
-
深焙咖啡因密度降低、易過度萃取,因此建議使用低水溫(85–90°C)
此說法確實是基於焙度改變咖啡豆物理結構的現象,但若僅以焙度作為決定水溫的依據,未免過於單一,無法完整反映風味調整的需求。
核心思考:您希望呈現什麼風味?
問題 | 實際思考方向 |
---|---|
焙度 | 想放大酸味、甜感,或是苦味? |
豆種 | 咖啡來自哪個產地?採用哪種處理法? |
沖煮方式 | 使用掛耳?手沖?義式? |
風味目標 | 希望呈現清爽?均衡?濃厚?果酸?堅果感? |
換言之,水溫是風味調整的工具,而非死板的規則。
水溫 × 焙度:風味互動參考表
焙度 | 常見風味 | 建議水溫 | 效果說明 |
---|---|---|---|
淺焙 | 果酸、花香 | 90–94°C | 高水溫有助完整萃取酸甜層次 |
中焙 | 堅果、焦糖 | 88–92°C | 平衡香氣、甜感與濃度 |
深焙 | 可可、焦糖、煙燻 | 85–92°C | 較高水溫有助強化苦甜感與厚實度,無需刻意使用低溫 |
📌 提醒:深焙咖啡不一定需要低水溫沖煮!
若希望呈現更濃郁、更具「醇厚感」的風味,92°C 以上的水溫反而能表現得更出色。盲目用高水溫的單一規律去沖煮不同款式的豆,好容易因沖煮不當而產生不愉悅的風味,這也是咖啡有趣的地方!
常見迷思解析
❌ 迷思一:「深焙必須低溫沖煮,否則會過度萃取」
✅ 現實情況是,若僅使用 85°C 水溫沖煮深焙掛耳,反而可能造成萃取不足,導致風味淡薄、層次感缺失。
❌ 迷思二:「淺焙沖煮時間加長即可,無需提高水溫」
✅ 淺焙咖啡因結構緊密,若僅延長沖泡時間而未提升水溫,易造成萃取不完全,導致酸味尖銳刺口。適當提高水溫,能有效展現完整香氣與甜感。
實務建議:以掛耳咖啡為例
掛耳風格 | 建議水溫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冰川(中深焙) | 92–94°C | 突顯濃郁口感與焦糖香氣 |
哥倫比亞(中焙) | 88–91°C | 突出甜感與堅果香氣 |
衣索比亞(日曬淺焙) | 93–96°C | 放大果香與明亮酸質 |
📌 說明:掛耳咖啡沖泡時間短,使用偏高水溫更有助於展現豆子本身的風味特色。

小型實驗建議
可挑選同一款掛耳咖啡(如珈琲人瓜地馬拉風味),分別以 88°C、92°C、94°C 沖煮各一杯,逐一比較:
-
風味厚度
-
香氣表現
-
甜感與苦味強度
您將會發現,如果你害怕曼特寧風味的濃苦,高水溫可能會帶出一杯具濃度又帶微果酸的咖啡,水溫帶來的風味變化遠比想像中更為顯著!
結語:靈活運用水溫,打造專屬咖啡風味
水溫調整應根據風味目標而非僅依焙度決定。
深焙並非必然低溫沖煮,淺焙亦不必然導致苦澀。
只要理解水溫對風味的影響,您就能沖出一杯真正符合個人口味的理想咖啡。